主机手游:热门手机游戏下载网站

主机手游首页|游戏合集|最近更新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→  攻略 → 人工智能和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线打游戏有意义吗?

人工智能和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线打游戏有意义吗?

日期:2022-10-22 17:08:53栏目:游戏攻略浏览:

(为了让主旨变得更加轻松易懂,本文会较多引用一些常见科幻作品中,其期望表达的内容和思想。过程中或许会造成歧义,引发部分读者的观点偏移,也请见谅)
  我们该如何区分人类与其他生物?
  “会生火”“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”“复杂的大脑”“独特的语言与社会构造”
  这些理由我们都耳熟能详,但终归不能说是绝对正确。只能从遗传基因层面上讲,我们找不到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与人类的DNA构造完全相同。
  但反过来看,人类与其他动植物的DNA虽然不完全相同,却有相当一部分完全相同。仅仅个位数的百分比之差,就让人类和黑猩猩分别演化为两种差别巨大的物种。
  生理上对比其他动物,人真的是一种贫弱的物种。不过发达的大脑让人类掌握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,最终使我们站在物种进化金字塔的最顶端。正因为肉体是贫弱的、低效率的,所以人类才需要工具,不断扩展能力范围,超越和淘汰我们进化过程中的竞争对手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从智人时代的打磨石器,到现在的超级计算机,伴随着脑容量的不断提升,人类制作了数量庞大到难以计数的工具。而对手也不再是其他物种,而是过去的自己,和现阶段的大自然。高效率的大脑帮助人类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,不断刷新着记录。
      在进入正题之前,我们要先提出一个问题。
      人类发明的工具,基本都是以提升效率为目的(不论生产、生活还是其他),而相比其他生物有着更高效率的人类大脑,无疑是最大的功臣。
      今天,人类正在研究人工智能,启发计算机像人一般进行思考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当有一天,人工智能的效率超过人脑,就像人类把其他物种甩到身后一样,你会怎么想?计算机又会有什么想法?
      重新定义生命
      已存人类最早的文字作品《吉尔伽美什史诗》的最后章节,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乌鲁克君主吉尔伽美什目睹挚友恩奇都离世,才深知死亡的恐怖。为了追求永生,他接受来自大自然和大洪水英雄乌特纳比西丁的挑战,辛苦试炼后终于在海底取得了永生之草,却在最后让蛇偷吃掉了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姚麟为了续命尝尽各种办法
      无独有偶,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“始皇帝嬴政”,在成就一番霸业后也为求长生不老想尽了办法:他沉迷炼丹术,安排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前往传说中的蓬莱求取仙药。始皇帝之后,寻求延寿的中国皇帝不在少数,甚至时有发生皇帝试药而亡的事件。
      步入文明的数千年间,人类的医学、生命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,刨除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最终都能回到同一个原点:“不想死”。从毫无科学依据的木乃伊、金缕玉衣,到解剖等现代医学,甚至寄希望于未来的人体冷冻技术,人们为了延长寿命想出了太多方法,发明了太多工具。这一切,都还是基于传统医疗模式,以“修复”为方式的解决方法。
      但基因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正使我们面临一个转折,我们正从“修复”变为“修改”,这是一门“裁剪”基因的科学,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裁剪拼接基因,彻底根除某些无法根治的疾病,甚至我们可以幻想未来有一天,父母就像为汽车选配配件一样,像搭建积木一般,“制造”出自己想要的健康的,出色的孩子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高达SEED的主要冲突就来自于自然人与调整者
      不得不承认,这与“医学”背道而驰,起码违背了现阶段人类对“自然生命”的概念。在人类追求永生的道路上,基因工程正面临着传统道德思想、宗教,甚至“人性”的虎视眈眈。难道不远的将来,真的要像某些作品臆想的那般,人类还要有自然人、新人类之分吗?
      即使存在着实用上的争议,基因工程依然在快速稳步的发展过程中。这项技术正在以哲学的角度冲击着人类对自身和命运的看法,正因如此,部分学者提出了“超人类主义”观点:进步无止境,人类可以无限完善,这即是可能也是可取的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关于超人类概念,可以读此书了解一下
      但即便如此,肉体也是有寿命的。除去癌细胞,人类细胞的分裂次数总有这无法逾越的上限,起码在现阶段的科技大环境下,我们无法逆转这种现象。当人类对生命的渴望超过了生理极限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,人类又会变成什么样?

      在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影响下,曾经很一段时间里科幻类作品倾向于描写遥远的未来,人类或其他物种在自然影响下长期进化/退化后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和阶级构造。但随着科学进步,尤其是机械、计算机的愈加成熟,人与机械的融合变成越来越被科幻小说家所青睐。
      人类的肉体是有寿命的,不可再生和替换的。为了继续存活,甚至永生,人或许最终会和机械融为一体。当人与机械共生共存,身体部位不断被机械取代,我们又该如何划分人与机械的界限?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退一万步讲, “生命”这一概念的边界究竟在哪?
      19世纪,天体物理学家儒略申纳尔发表了一篇文章,首次探讨了元素硅(Si)可以催生生命的可能。科学家思考,硅元素的许多基本性质与碳相似,而以碳元素为基础演化出了独特的生命形态,硅元素或许也能做到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《星际迷航》幻想的硅基生物
      科学家做了很多猜测,不过在真正发现之前,这始终只存在于幻想之中。人们的理论为幻想,为硅基生命塑造出各种外形,像是《星际迷航》这种科幻巨制,也从中跟风取材。
      回到21世纪的现在,我们虽然依旧没能发现硅基生命存在的证据,但硅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作为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,它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的大脑——CPU中。而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硅基材料一但 “会生火”“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”“复杂的大脑”“独特的语言与社会构造”,它是否能被视为是硅基生命的某种体现方式?
      可能有些人会站出来,坚决否认。基于硅基的人工智能即使能够完成自我思考,但它并没有遗传基因,缺乏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特性。
      虽然十分反感,但我依然要引用并改写一句话:“硅基生命为什么要和碳基生命一样?”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硅和碳都源自大爆炸,同样广泛存在于宇宙和大自然当中。所谓“生命”一词,只是人类给同为碳基生命中的一个片面总结,在有限的视野范围中,人类早已习惯以自我为中心,用概念解释所见所想的一切。
      我们很难承认人工智能是生命。在我们眼中,与人类所有关联、相似、自然出现的现象,才能称得上是“生命”,正因如此人类与机械的融合,才变得难以界定,令人为难。
      回到原点,这一切都是“人类本位主义”在作祟。
      人类本位主义的选择性忽视
      上世纪的科幻作品不断提出猜想,提出问题。在这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中,有一些大概仅能博人一笑,也有一些的的确确令人产生了危机感。
      那部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作品《我,机器人》,率先提出了《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》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三大法则仅停留在科幻作品之中
      第一定律: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,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
      第二定律: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,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
      第三定律: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、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

      小说正式发表的1942年,机器人还仅存在于部分人类的臆想当中。但即便如此,当时的人类也预见计算机引发的人工智能革命,足以成为我们未来的潜在威胁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杀人机器人杀了人,可喜可贺
      在真正发明机器人之前,科幻小说家早已为它定下了条条框框。发展至今,各种民用军用机器人已经不再少见,就是加载杀伤武器的仍是极少数。《终结者》中人工智能夺权,反过来控制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机器人、核武器,几乎是最坏的预想;《黑客帝国》中矩阵圈养人类,可以视为它在效率最大化过程中保留了中立善良的性格,类似我们“保护濒危野生动物”之类的的善行(人性)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人类或许即将接受大过滤器的筛查
      随着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愈加深入,担忧和恐惧也随之不断增长。“费米悖论”提出后,有人提出了“大过滤器”假说,试图解答为何我们始终没能发现其他星际文明的问题:智慧生命在不断进化的过程在中会遇到一个阈值,它可能是一堵停止继续发展的障碍,也可能是一次高概率的自我毁灭。而人类发展至今,可能马上就要来临“大过滤器”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反螺旋族自我封印并妨碍其他螺旋族进化,就是在阻止大过滤器降临
      这还仅是一个未能证实的假说。但联想到诸多科学家、学者不断警示“人工智能有可能威胁人类生存”,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那些科幻作品中,人工智能突然控制地球,消灭人类的故事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正热衷于AI下围棋,AI打DOTA,AI玩星际争霸。
      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者们正努力让人们看到他们勤奋的成果,预见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带来的贡献。即便他们知道,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早已超过人类,却也依然需要证实在某些方面,人工智能有缺点,有不足,还无法挑战人类的权威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人工智能,Artificial Intelligence,可以理解为人工制造的“自我智能”,同时更多应用于人工制造的“模拟人类的智能”,起码目前我们常见的这些,大部分都是后者,我们用“狭”暂定这一概念。狭义人工智能的研究,是在计算机上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,可以理解语言、图画、表情等“人类特性”。这项研究在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同时,也可以说是研究神经生物学,甚至哲学。狭义人工智能在研究的是我们自己,计算机充其量是一个效率工具。
      用不恰当的比喻,可以理解为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世嘉Dreamcast模拟器,它可以运行,却总也无法像主机一般完美。与此同时,期待和观赏AI与人类大战的观众们,还在不断要求让AI与人类站到同一起跑线上:采集视频信号,只能模拟鼠标和键盘操作,并且把APM控制在人类可及的水平……
      应该说一句“人类的进化效率实在太慢了”。我们和1900多年前,在古罗马斗兽场,热衷于观赏人类与野兽互相厮杀的观众们,几乎一点区别都没有。
      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学人类一样思考
      AlphaGo研究是的计算机神经网络,模仿人类生物神经大脑的基础上,不断学习人类棋谱,不断完善下棋的技巧能力。它花了很多时间,研习了众多棋谱,终于在互有胜负之后做到了完胜人类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一个月前,谷歌的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发布了新一代的“AlphaGo Zero”。它在没有任何人类输入的情况下从零学习围棋并开始自我对弈,3天时间便击败了Alpha Lee,40天后击败了AlphaGo Master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在Deepmind公布AlphaGo Zero后,曾经的世界第一棋手柯洁感慨:“一个纯净、纯粹自我学习的alphago是最强的...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...人类太多余了”。
      在“超人类主义”真正实现之前,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看到“后人类主义”的背影了。希望这不是一个坏消息。
  •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