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机手游:热门手机游戏下载网站

主机手游首页|游戏合集|最近更新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→  攻略 → 《COD12》脑洞多,美国政府的错?!

《COD12》脑洞多,美国政府的错?!

日期:2022-10-21 15:32:49栏目:游戏攻略浏览:

如今《COD12》已经上市,就像过去几代一样,它再次激起了玩家们的争论,其引爆点不仅在故事对现实的影射上,还有从始至终接近疯狂的设定。而本作的风格一贯如此:早在《COD:MW2》发售时,其中的莫斯科机场大屠杀就激起了轩然大波;对争议科技的触碰,让它不止一次陷入了舆论漩涡之中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《COD12》的上市再次引发了玩家对内容和设定的争议
      更让人错愕的是,纵然被认为脑洞大开,游戏对国际政局、军事技术发展的预言又相当准确:中东地区的混乱、美俄分歧的加剧、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秘密武器……大部分想象要么已经变成现实,或者正在实验室中研究和筹备。由此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,《使命召唤》如何做到了“料事如神”?或者更耸人听闻一点,它与是否从美国政府得到了第一手情报,甚至为后者充当了某种宣传工具?对《COD12》的开发商——Treyarch来说,一切只是公开的秘密。整个故事始于2010年,当时,《COD》的开发者们走进了美国国防部的秘密实验室。
      DARPA:脑洞背后的秘密研究所
      这些秘密实验室隶属于一个叫DARPA的机构,其全称是“国防部尖端研究计划局”(Defense AdvancedResearch Projects Agency),从远处看,它不过是一栋平淡无奇的大楼,但1970-1990年代,这里诞生了互联网、GPS等影响深远的发明。作为T社的总负责人,马克·拉米亚(Mark Lamia)有着直言不讳的性格,他坦言《COD12》的灵感许多来自DARPA。在2013年《COD12》筹备的时候,他们便参观了其麾下的“生物神经技术实验室”,而这个实验室的任务就是“开发连接神经系统的电子设备”,并“研究机械假肢和外骨骼”。之后,就有开发人员说:“我们为何不把他们的想法用到游戏中去?”
      于是,美国政府的脑洞成了《COD》的脑洞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的DARPA大楼,从中走出了互联网、GPS等改变人类历史的发明,而在《COD12》开发中,该机构也为T组提供了大量情报和帮助
      按照《黑色行动3》的设想,在未来,每个士兵眼前的画面都能实时传回指挥部,或与友军单位共享,而这一点将依靠连接大脑和视神经的电子芯片实现。该技术在2014年被媒体陆续曝光,尽管和《COD 12》公布的时间大致相近,但考虑到游戏开发需要事先完善设定、剧本等(今年5月,T组负责人拉米亚在接受采访时说,《COD12》的开发周期是3年),因此,T组得到消息肯定较普通人早得多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《COD12》中的D.N.I原型其实是DARPA的“沉默通话”项目
      在这里,提供第一手情报的恰恰是DARPA,后者启动了一个叫“沉默通话(Silent Talk)”的项目。T组的营销总监布伦德尔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:该项目旨在利用电子设备,感知每个士兵的战场思维,然后将它们共享到战地网络中——而它后来充当了《COD12》中D.N.I.的灵感源泉。唯一不同的是,D.N.I.是靠安装脊柱内的设备扫描士兵思维,而“沉默通话”借助的是穿戴式系统。早在2008年,DARPA便投入了4亿美元的经费,以研究一种能感知脑电波的新型头盔,而最终目标是实现简单的脑电波通讯。美国《时代》杂志揭露了其工作原理和意义:“由于士兵们练就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,从理论上说,识别其中的一部分脑电波,并转化为电子信号并不困难,而在战场,其带来的优势将不言而喻。”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《COD》系列中动力骨骼和机械臂的设计,有赖于DARPA提供的第一手情报
      甚至半机械士兵也存在原型。一方面,在细节上,《COD12》中士兵的装备借鉴了DARPA协助特种作战司令部开发的“塔洛斯”作战服。不仅如此,按照T社一位负责人的描述,在匹兹堡大学的神经工程研究实验室,他们看到DARPA的研究者展示了一个项目:通过连接神经,一名四肢瘫痪的女性正在操作战斗机,两者组合起来,便诞生了《COD12》中的半机械士兵的雏形。而DARPA显然不满足于此,于是我们看到了《BO3》中出场的另一种设备,即高度智能化的作战机器人——它的目标是取代前线士兵,而这也是DARPA近来重点研究的领域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在DARPA的实验室中,一名伤残的退役军人在测试机械手。DARPA在神经工程领域的长期研究,不仅影响了《COD12》的开发,还成为后者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设定资料
      从2013年开始,DARPA便将数亿美元投入了一个名叫“Avatar”的项目,其名称来自詹姆斯·卡梅隆的电影《阿凡达》。在该机构的官网中写道:“该项目旨在开发新的设备、算法和数字界面,目的是提升双足机器人的操作效率,而后者,又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宰和士兵的替代品。”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PETMAN,DARPA为这款“救援机器人”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
      虽然细节不得而知,但该项目无疑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。作为成果之一,DARPA委托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了仿生机器人PETMAN,其用途是替代人类进行核事故救援。尽管在宣传中,它经常以身着防化服的形象现身,但观察家们也注意到:作为救援机器人,PETMAN的总需求根本不会超过30台,整个项目将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。相较之下,作战机器人的前景则广阔的多,因此,有人猜测PETMAN还有一个用途:为军用机器人和机械手臂提供技术储备——而颇为凑巧的是,T社的总负责人马克·拉米亚也提到了这个项目,以及它给游戏带来的启示。
      T社靠什么“确认”未来?
      有人也许会问,DARPA的项目数以百计,为什么《COD》会只重点关注前面提到的几个领域?首先,也许是DARPA希望借助游戏进行“预热”——这点我们将在后面详述;更重要的是,它们的登场,也是开发者反复斟酌的结果。正如今年5月,T组在接受英国《卫报》采访时承认的那样:“DARPA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项目,然而,是我们立足于未来学展开的技术分析,让我们确定了最有潜力的几个。”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《COD12》中提到的、高能粒子武器D.E.A.D.让空军一夜之间成为废铁,如今,美军也正在各种载具上,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。本图即为其想象画
      事实上,早在设定阶段,T组便对能在游戏中充当亮点的科技进行了研究,他们首先列出了与之相关的核心技术、重要部件以及其开发情况。通过DARPA提供的情报(如零件造价、工作原理等),他们开始探讨:最近5-10年,其中的某些装备是否有技术突破;其核心零件的成本有无下降;某些部件是否在向微型化发展;民间的需求有没有上升……如此等等,如果答案大多是肯定的,这些科技被广泛运用的可能性就将大幅提高,于是,它们便被列入了游戏的登场名单之中。
      在接受采访时,T组的工作人员举了一个例子——小型无人机:在30年之前,它们仍然是各国的最高机密,但如今,它们的身影已遍及大街小巷——其普及的根本原因是:作为军用和民用装备,无论是遥控航拍是还是精确打击,它们都的需求都极为广阔;而相关部件(发动机、锂电池和遥控设备等)的廉价和小型化,又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;另外,在技术扩散的关键时期,它们又没有受到法律和国际公约的限制(走在无人机开发最前沿的,恰恰是各国的政府和军队)。如果注意《COD12》中涉及的技术,其情况也大体与之相似。

      为什么会是《COD》
      既然如此,是什么促成了游戏厂商与科研机构的合作?为什么又是《COD》首当其冲?如果从定位分析,不难发现,一切不过一种必然的趋势。
      在放弃以二战为背景之后,《COD》将舞台转向现代和未来,此时,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,如何让环境设定深入人心,又真实可信?在此之前,制作组的工作并不难:某场战役会出现哪种武器?参战士兵的装束是什么样子?一个任务具体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?只要结合历史书,这些问题就能轻松获得解答。但如果故事发生在2030或2050年,情况将截然不同——毕竟,关于未来战争的形态,并没有任何“权威资料”可供参考和借鉴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从历史题材,向现代和未来题材的转型,充当了《COD》与政府相互接近的推动因素
      自然,这点也充当了游戏转型的一大挑战,而身为FPS大作,其情况无疑更加棘手:首先,这样的大作代表了开发者、发行商,甚至是游戏业的门面,为不致崩盘,一切细节必须严肃对待;不仅如此,在对未来的预测上,通过让玩家感到游戏设定严密且合理,玩家的沉浸感将有巨大的提升——这对提升游戏的竞争力不言而喻。
      对开发者来说,要想获得独家资料,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同专家和军人展开接触,尽可能获得武器开发的第一手情报:早在《COD4》开发期间,Infinity Ward就聘请了多位顾问,其中就包括了数名前海豹部队和三角洲部队成员,他们都接触过美军试验中的尖端装备。作为后来者,T组和大锤工作室明显做得更多:在其顾问中,最初包括了研究无人机作战的彼得·辛格(Peter Singer)和曾因“伊朗门”事件出名的退休海军军官奥利佛·诺茨等人,而他们的另一重身份其实是政府顾问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彼得·辛格不仅是《COD》系列的核心顾问,还是美国政府智库的重要成员:《COD》与DARPA产生联系,可能和众多专家的牵线搭桥有关
      拿彼得·辛格来说,2008年,他曾在奥巴马竞选团队中提供国防政策咨询,并参加了大量新武器的概念设计。在为《COD》服务期间,他将提供给军方的设想,以及从军方得到的情报,以各种方式添加进到了整个游戏——毫不奇怪,由此产生了某种类似“剧透”的效果。不仅如此,这些专家又掌握了一定的人脉,也正是他们,让制作组同科研机构建立了直接联系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从第一部预告片透露的坐标中,《COD12》便提到了埃及,根据T组的预测,由于水资源紧缺和极端主义兴起,这个国家将面临一个叫“尼罗河联盟”的军事组织的威胁
      于是有了前文所述的一幕,游戏设计师踏入了DARPA的办公楼。《COD》中的科技不仅设定严密,而且想象大胆,而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——《COD》同政府的联系将更加紧密。不久前,《使命召唤》的员工戴维·安东尼(Dave Anthony)更走进了美国智库——大西洋理事会——的办公室。其背后的原因是:一方面,政治家们对游戏中地缘政治的设定很感兴趣,比如《COD12》开篇提到的“尼罗河联盟”,其推测的依据就是当地兴起的极端主义,以及尼罗河水资源日渐紧张等事实;另外,官方对游戏里的创意也很好奇,比如其中登场的纳米机器人等等——事实上,早在1970-2000年,美军便多次向科幻作家团体寻求建议,以便在武器研究方面寻找灵感,而DARPA、大西洋理事会与《COD》的合作,其实不过这种策略的延续。
      政府的另一个动机似乎与宣传有关:DARPA提前向《COD》透露情报,为的是减少公众对新技术的不安。但凡新的军事技术登场时,总会招致怀疑乃至抗议。就像600多年前,有人指责使用火药破坏了“骑士精神”一样,想想全副武装的半机械士兵朝你开枪的场景——仅这些就让人不寒而栗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政府研究机构愿意透露最新情报,是为了通过让玩家假想成为争议科技的受益者,来减少恐慌
      但如果进行舆论预热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游戏的好处是,通过让玩家假想成为它的使用者、受益者,而不是受害者,在未来亲身接触时,你至少会觉得更加自然。T组的高管布伦德尔曾经提到:“一开始,大家都用惊恐的态度,看着新科技闯进我们的生活,但习惯之后,它的普及就为期不远了。今天,在游戏中对此有接触的玩家,也许未来就不会感到大惊小怪。”相当“凑巧”,美国军方开始“慷慨”地允许秘密计划在《COD》中露面。
      有比“美国政府插手《COD》”更重要的问题……
      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,这种关系难免带来质疑。然而,T组的开发者们对此颇不以为然:“我们不是为了宣传战争,而仅仅是指明了,在未来,人们也许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。如果有人要把矛对准电子游戏,有两组数字可以作为反驳:《COD》的美国玩家数以百万,但每年美国陆军绞尽脑汁也只能招募到70000名新兵。二战中,美国民众购买了185亿美元的战争债券,而《COD》风靡的这些年,这个数字接近于零。如果要讨论政治影响,毫无疑问,有比游戏值得关注的方面。”
      最后,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,美国政府是否在《COD》的开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?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它们与开发者存在联系,而且随着时间流逝,两者将愈发接近,游戏对未来的“剧透”也将更加精准。《COD》甚至会反作用于军事乃至政治,聘用游戏开发者的大西洋理事会就是证明。
  • 游民星空   世界真的会如游戏预言的那样,陷入混乱和动荡?
      现实中的各种力量塑造出了未来的形态,游戏也是其中之一:《COD》不是预言未来的水晶球,然而,在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之后,其开发者们对未来却有种近乎偏执的坚信:他们认为,在50年后,我们将迎来一个动荡、黑暗、混乱的世界,而混乱的根源正在今天浮出水面。
      到这里,探讨《COD》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也许已经不重要了,真正的问题是:万一某天游戏的内容成为现实,是游戏的成功,还是我们的失败?该如何避免这一幕的发生?对此,所有人有理由直面这一点。
  • 网友评论